close

戴士杰 副總經理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口試官,今天來了一個很快理解問題,不加思索並加以回答的應徵者,是不是比那些必須沉思一下再回答你的人,更能吸引你的目光?

再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高層主管,公司遭遇危機時部屬能迅速出面做出回應,讓問題立刻止血,彷彿是公司的救火隊,你是否也會覺得這樣的部屬很優秀,值得提拔?

如果不考慮其他條件,我想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我在內,都會回答「是」。

受到西方文化和商業模式的影響,大多數人也覺得表達能力好、反應快的人好像比較聰明,也是較為優秀的人才,甚至將所謂的「救火英雄」放在非常崇高的位置。

不幸的是,對英雄的崇拜往往是迷思。至少在某些情況下,反應快有時會適得其反。

我經常路過一些倒閉的商店,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亦即倒閉前都會貼出「招募」的紅單。換言之,他們並非生意不好而倒閉,反而是因為生意太好,開始需要招人之後才倒閉的。

台灣的市場上也經常看到「一窩蜂」的熱潮:什麼東西開始流行之後,大家都有十足的學習能力用最快的速度複製,回應市場的需求。這樣的反應難道還不夠快嗎?但我們看到的下場卻是市場很快的就陷入供過於求,然後紛紛倒閉收攤。

再想一想,「反應」「快」這件事情真的好嗎?

一切都是時間搞的鬼

「快」不是壞事,快代表有效率、運作順暢、主動積極的面對問題…動作快的人,的確在組織中很重要的人才。

問題在於「反應」式的思考模式。

看到問題嚴重了,才想到要採用激烈的手段想修正問題,這樣的問題處理模式是最危險的,也是「假人才」典型的思考模式。(當然,完全沒有反應、遲鈍等死的,那連人才的邊都沾不上了)。

經典的動態個案「啤酒遊戲」,過去常常被人誤認為只是談產銷鏈、談長鞭效應而已。很多不熟悉系統科學的講師,也都錯誤詮釋了這套縝密設計的遊戲。

事實上,這款遊戲更深層的意涵在於幫助人們察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亦即人類對於「時間滯延」其實是無法思考和應對的

我們都有無法處理「時間滯延」問題的經驗:一旦肚子餓了,就會想大吃一頓,結果到頭來吃的太飽而感到痛苦。這是因為我們以為只要在短時間內吃進大量的食物就會彌補之前的飢餓感。但真實的身體機制是,只要吃和平常一樣的量,靜靜等待消化的過程就會有飽足感。

家長帶孩子去看病,只要藥吃完還不見效果,就會立刻換醫生。結果才一換醫生病就好了,家長就會誤以為都是新醫生的功勞,卻不知道是之前吃的藥起了作用。

只要是無法思考「時間滯延」(Time Delay)的人,典型的反應就是一旦缺貨,就馬上訂貨、大量訂貨;一旦貨太多,就立刻停止訂貨,甚至退貨。他們無法思考過去訂的貨可能還在途、還未到,而貨太多滯銷,往往是因為之前叫的貨通通都來了。

策略人才的基本素養:克服時間錯覺

基本上,只要是牽涉到行動到成果之間需要時間的決策(我們稱為時間滯延),反應越好的人,反而越容易出錯。因為他們基本上假設只要努力、只要投入夠多、只要反應夠快,應該馬上就會看見成果。這是一種時間上的錯覺,他們無法理解,他們現在的成果是由於過去的投入終於發酵了,而不是因為自己最近的努力所促成的。

有很多事情的確是「去做就有了」,例如人際關係的維護、工作的執行、商業機會的掌握等等。不幸的是,企業內越接近策略層次的決策,往往不存在所謂的立竿見影,這也可以說明,不少在基層屢建戰功的人,為何升到高層後績效就不如預期。在過去,我們往往用彼得原理(人總是升遷到自己不適合的職位)來解釋,但背後的根本原因是,在基層成功的模式(快、狠、準),到了策略層次上往往都不管用了。

古人稱讚有名的軍師,經常說是「洞燭先機」、「料事如神」,其實就是描述他們的思考模式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當我們在決定企業的策略工作時,其實也務必考量到時間的因素。

時間錯覺原本就是人類的天性,只有少數才智出眾者可以不被迷惑。但幸運的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學習、資深經驗者的指導、以及透過能壓縮時間空間的手法來「練功」,讓我們能在短時間內看到自己過去決策所帶來的後果,藉此修正我們腦中的假設。透過電腦或遊戲模擬是一種比較節省成本的方法,因為在多次嘗試失敗之後,只要稍加提點,人們都會察覺自己的盲點,並加以修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