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項修練」彼得聖吉成名之作,也是掀起學習型組織熱潮的一本書。為何取了這麼一個奇怪的書名?書中內容述及建立學習型組織必須修練五種能力,是五項修練,可是為何叫「第」五呢?聖吉的目的就是要強調第五項修練,即系統思考才是關鍵中的關鍵,不過後來許多不求甚解的讀者翻開書看到最重要但也最難懂的部份-系統思考,就直接跳過。於是許多想要轉型成學習型組織的企業,最後還是栽在不懂系統思考,無法化解轉型過程中浮出的動態複雜性問題。
系統思考為何重要?打個比方,兩人三腳遊戲,慢慢走不會跌倒,但是一旦充滿鬥志想要贏得比賽,一快就會因為搭配不良而相互牽絆。同理,學習型組織激發出每個成員的使命感或是願望,當整個組織蓬勃成長之際,此時若是不懂系統思考,無法妥善搭配,則絆倒只是遲早的問題。
聖吉為了讓系統思考好懂,已經將這門知識大幅簡化,不過看得懂的還是不多。然而,糟糕的是,看得懂的讀者反而受害深。若以為系統思考就是如此,不假思索就拿來運用,往往發現問題越解越糟,並不如聖吉宣稱的神奇。為何如此呢?難道系統思考根本是唬人又無用的知識嗎?
非也,問題出在聖吉將一門深奧難懂卻極有用的學問:系統動力學,做了過度的簡化。系統動力學就是系統思考背後的學問,是聖吉的老師,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的創院元老杰‧佛睿思特所開創的。聖吉的簡化對於拓展這一領域起了相當大的貢獻,他讓這門深奧的學問普遍流傳,甚至成為企業界人士的交談術語,不過,他這一作為卻不慎掉入了「捨本逐末」(系統基模之一,以治標的方式解問題,問題暫時緩解,但治標的方式卻損害了採行治本方式的動力與能力)的系統動態陷阱中。為了遍傳這門善知識,他用簡化的方式來敘說,這個表面的暫時解,非常的成功,引發了許多人的興趣。可是卻無一接引的程序將入門的讀者導引到學習背後的系統動力學,甚至讓讀者誤以為只要簡單的系統思考就足以應付動態複雜性問題。到最後,因為問題不得解,而開始懷疑這門學問的有用性,反而造成負面效應。
為了展現系統動力學如標題所示核彈級威力且軟硬通吃的驚人能耐,在此舉一家庭不良互動的案例(摘自:丘羽先譯,2008,pp. 88-89),來說明系統動力學如何洞悉複雜的互動問題。同時也讓已經知道系統思考的讀者能夠有機會一晤系統動力學,而不知道系統思考的讀者跳過無用的系統思考直擊核心。
這個案例即所謂的軟性問題,非生產排程等的硬性問題,不過系統動力學依舊可以洞悉與化解。某一年在英國舉辦的系統動力學年會上(具體年代已忘記),邀請了數位英國系統學派的大師與會,這些學者致力於發展不用數學與數量針對軟性問題的系統方法,他們對於系統動力學的普遍印象認為雖然這門學問很好,但只能解決有形數量的硬問題。杰‧佛睿思特也在現場,非常不以為然的挑釁著說,人類系統沒有什麼問題不能用系統動力學去解的。他的說法是一時失言嗎?我不認為。以下的展現或許就是最好的辯護。
此案例顯著事件發生的順序先後如下:
1. 父親抱怨生活無趣
2. 正值青春期的女兒太晚回家
3. 母親責罵女兒,母女大吵一架
4. 父親出面來管,女兒終於乖乖聽話
5. 女兒表現出模範行為
6. 母親指派工作給大家
7. 父親不喜歡被派到的工作
8. 女兒翹課,還惹了麻煩
9. 母親對女兒很失望,隨後臥病在床
10. 父親責罵女兒,並且開始接管家務
11. 女兒說想當醫生
12. 母親計劃帶全家人去看電影
以系統動力學來洞悉問題,依循著問題事件→行為型態→因果結構的程序展開。所謂的行為型態(pattern of behavior),是將問題事件以時間為橫軸繪製成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為了要繪製出行為型態圖很自然的會逼使吾人拉長與拉大時空思考的範圍,並將問題放回其所處的歷史以及空間脈絡中來觀察與思考。同時,也會拉遠到足以抽象出背後的共同變數,才能將事件轉成曲線放在一起比對。父、母與女兒三人互動事件背後的共同變數,耐心去思考,似乎可浮出「對家庭的貢獻度」此一變數來統整。當然軟性的問題無法精確量化,但並不表示不能給予某個尺度來表達相對的大小。為了方便記憶,繪製行為型態圖時,請記得「三拉」口訣:拉長、拉大與拉遠。
圖一:家庭互動衝突行為型態圖
接下來,建立因果回饋環路結構之假設來複現行為型態圖。這一塊,也是系統動力學知識濃度最高的一塊。雖然探究的是人際互動,但是要抽象到不見人,只見變數。因為只有變數才可以量化與運算。這一家庭互動問題,是三人的互動,抽象後成為三個變數:「父親對家庭的貢獻度」、「母親對家庭的貢獻度」、與「女兒對家庭的貢獻度」。
這三個變數間的關係會是如何呢?根據「結構行為配對」(回饋環路與行為型態之間常見的對應關係)的知識,行為型態震盪有可能是因為負回饋環路加上時間滯延造成的。因此我們暫時假設如下之互動關係。當父親對家庭負起責任時,女兒也會跟著對家庭負起責任,然後帶動母親的正面貢獻。但是母親對家庭付出的越多,父親反而越不管,結果反過來造成女兒叛逆,母親生氣生病。但一旦母親無法管事,父親就會扮演英雄挺身而出。形成問題反覆的負回饋循環。其中的因果關係是父親只對女兒有正向影響,女兒只對母親有正向影響,而母親對父親有負向影響。
圖二:初始假設之因果圖
到此,聖吉的系統思考對問題的分析告終,直接跳到找對策的步驟。但是系統動力學會進一步的檢驗。如何檢驗,運用電腦模擬模式來檢驗,如果電腦模式無法複現行為型態圖,則之前的假設就是錯誤的。必須重新提出新的假設。質言之,這兒就是系統思考與系統動力學最大的差別。造成差別的主因乃是電腦模式的有無。由於只懂系統思考,不具備建立電腦模式的能力,因此即使想要檢驗行為複現性,也無能無力。但是將系統動力學的電腦模式簡化掉,無異於拿掉了飛機的引擎,這樣的飛機只能在地上跑,無法飛上天,只具其型,不具其質,可惜。
圖三:初始假設因果圖之模擬行為型態
依據圖二之結構所建構的電腦模擬模式產生的行為型態如圖三所示,顯然與問題的行為型態不同,故必須重新提出假設,經過反覆數次的修改與模擬之後,得到如下圖四的假設以及相應的圖五行為型態。粗略而言,圖五已相當逼近問題的行為,除了顯現震盪的行為型態之外,時間差也類似,震盪的起始先是父親,然後是女兒,最後是母親。而結構中的互動關係是,父、母、女兒三方彼此相互影響,並非如圖二的單向影響。其中,夫妻之間的影響關係尤其強烈。
註:圖上因果鏈上的數字表示因果關係的強度
圖四:修正後假設之因果圖
圖五:修正後假設因果圖之模擬行為型態
當問題行為型態足可複現,而結構關係也解釋得通,接下來,最後一步驟,就是提出化解問題的高槓桿解。複雜的互動關係,猶如地球月亮與太陽的三體運動,很難憑直覺知道該如何介入才能撥亂反正。這個家庭互動衝突的問題也是,此時不靠電腦模擬,實在很難想像我們可以一擊中地。至於該如何化解,賣個關子,請讀者先想一下,下期分解,不過保證會跌破你的眼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