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自我超越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您可能不知道,“願景”這個詞,是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楊碩英,在翻譯Vision這個詞時所創的。楊碩英教授的父親於今年過世,楊教授借這篇文章緬懷他的父親-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博學會士楊征先生,並談到什麼才是真正的願景。這篇溫馨感人又具有深遠意涵的小品文,與學習型組織的實踐者們一同分享。願景.殘荷.生命力 楊碩英(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 2008.9.15.

1994年我在審訂《第五項修練》中譯稿時,對於Vision一般譯成遠景覺得無法表達書中真正的內涵,試了十四個翻譯才創了「願景」一詞。常有人問我:「我怎麼知道那是不是我真正想要創造的願景?」這讓我想起了父親的攝影。

父親退休後攝影自娛,後專拍殘荷,無人出其右。有些攝影高手亦曾努力嚐試將荷花池中橫七豎八、錯綜雜亂的殘梗敗葉,拍出像父親那般一幅又一幅富有創意、詩意和禪意的畫面,但就是拍不出來。

有次我向父親請教為什麼別人拍不出來?他說因為他的殘荷作品不是「拍」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荷花池中原本不存在他作品中的殘荷之美,他是先像畫家般構思畫面,然後發揮高度的創造力(自製了一個像釣桿般可伸縮自如,又可甩勾垃推抓剪削的巧妙工具),將破敗雜亂的荷花池清理、布局,「雕琢」成他想要的畫面,這常需要好幾天的苦工,再等待最佳光影與時機按下快門。

譬如,為了拍攝一隻紅蜻蜓停在荷花枯枝上的畫面,他頂著烈日彎腰等候,以捕捉天光、雲影、蜻蜓、枯枝交會的霎那一幅最完美的畫面。有時天光、雲影、蜻蜓、枯枝幾乎都對了,但蜻蜓的角度或顏色有一點點不對,他就一整天沒按快門;就這樣在烈日下候到第八天,他終於按了快門,八天中就只按了這麼一下,立刻收工。

我問父親這八天中難道沒有也很美的畫面在鏡頭中出現?他說有,但不是他想要的,他很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就是願景,真正的願景,每一幅殘荷作品都是他的藝術願景。他審美感過人、標準又高,追求完美、近乎苛求,相片洗出若有一絲一毫未達他理想中最完美的畫面,立刻毀去重洗。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變革的祭典:一場秀而已

企業總是千方百計的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引入許多不同的變革手法,軟硬兼施,這些手法不外乎教育訓練、導入制度、聘請產業中有類似經驗的顧問協助導入、甚至導入IT軟體、評鑑制度或是重新設計制度來個硬改造。

但無論用什麼方法,往往很容易應了電影「侏羅紀公園」裡的名言:生命總會找到出路,員工總是有辦法漂亮的陪顧問、老闆演一齣精彩的三角關係劇,熱熱鬧鬧、轟轟烈烈一陣之後,最終卻又變回原樣,甚至關係更加惡化,因為不服變革的人只好走路,而留下來的員工總要防著「老闆下次又要玩什麼花招?」。而顧問公司與企業之間也彷彿很有默契的將這當成偶然的邂逅,無法成為企業真正的長期陪伴成長的管理忠告者。

 

這樣的故事之所以不斷的上演在你我所處的企業之中,讓變革的祭典年年開演,主要是因為「在企業中產生改變」這件事情往往從一開始就不具備一致性(integrity),換言之,整個邏輯是矛盾的。


推動變革者所相信的:員工要主動積極、誠實可靠、相親相愛、真誠相處;和推動者所執行手法:控制、逼他們就範、懲罰不合規定的人等等,本質上是完全矛盾的,就像是有家暴傾向的人可以一邊毆打另一半,一邊說好愛對方一樣的矛盾。一旦企業在變革中害怕失敗,或是不允許失敗,就會讓參與變革的人更加的保護自己,更不願意改變,消極的配合,以免動輒得咎。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型組織」大師彼得.聖吉繼2003年來台演講後,於今年2008年1月底再度造訪台灣。這次他的到來,又帶給台灣什麼新的啟發呢?在這裡我們針對兩次演講做一個回顧與比較。



談學習

聖吉在2003年談到人天生有學習的本能,這是人類這一物種最基本的動機。3歲前能學習的東西是非常驚人的,都是自發性的學習。目前學校的學習都是經過設計、非偶然的。而這些都是長時間建立起來的規則,已不是哪一老師可更改的。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累了嗎?

四十出頭的王先生已經是某大企業的部門主管,靠著一項專長在公司內穩紮穩打的提昇自己的地位,到今天,管理底下上百個員工已經成為輕而易舉的事情,所有可能的狀況都在掌握之中,也成為公司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但他總是在想:我現在還年輕,我真的就這樣穩定一輩子嗎?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當我們拼命去追求穩定,真的得到穩定之後卻感覺到被困在牢籠之中。這是企業必須面對的一個嚴重問題:不只是企業會面臨「成長的極限」,人同樣也會。失去成長動力的個人會開始厭倦每天的工作,久而久之,工作和生活逐漸切割,再也找不到工作與生命的熱忱。此時,第一項修練「自我超越」個人與企業中就成為重要的關鍵能力之一。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最早被定義為「持續不斷的產生學習的動力」,亦即成為一個能夠持續不斷學習的人。但我們要問「學習是為了什麼?」,學習事實上為了彌補目標與現況之間的差距,這也就是自我超越初期最重要的一個理論:「不斷的釐清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然後看清楚自己的現況,從中就會發現差距,產生改變的動力。」

想像一下,如果用手指頭拉住橡皮筋的兩頭,是否會感覺到橡皮筋的兩頭在拉扯呢?自我超越的原理亦即是利用拉開目標與現況的差距,產生張力將現況往目標拉近。

思考一下,當你想要完成一些事時,是不是總是會遇到一些困難、挑戰,或是心裡冒出一些聲音說「這不可能!」、「我們做不到!」、「我們條件不具備!」;那這時候你往往會怎麼做?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身處資訊爆炸、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環境瞬息萬變的年代,人人亂了方寸。如何從A到A+?究竟有沒有歷久不衰的智慧?
領導全球「學習革命」的先趨彼得.聖吉提出五項學習修煉幫助我們處理複雜的動態世界、幫助我們建立更好的人際、團隊互動方式,讓每一個人走上內心深處渴望的道路。而這些修煉的終極則是回歸內在:從自己的心出發,才是唯一且真正有益之途。

尋找智慧
個人與組織如何學習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的生命週期愈來愈短,個體愈來愈難以在這個年代中安身立命,究竟有沒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呢?我們該如何學習?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變化萬千的世界,知識與科技日新月異,但能夠讓人安身立命的智慧卻顯得缺乏,每一個組織與個人在這個時代中似乎亂了手腳。
從八十年代以降,現代社會變化越來越劇烈。八十年代初期,有誰能夠想像力量強大的蘇聯會一夕解體?八十年代初期,又有多少人能看到人類高度的科技、經濟發展有可能將地球環境帶向類似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般的場景?世界經濟的緊密相連,讓各地區的小波動足以造成全球的金融風暴,例如美國次貸風波,影響層面是擴及全球的。社會、科技、經濟、生態、政治,全方面的快速變化,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面對這樣的外在環境變化,很容易手足無措,只能在變化中尋求快速的「應變」與「反應」。為了「因應」變化而尋求更快速、更新穎的「解決之道」,發明更新的辦法,但這又回過頭來讓世界變得更快速,讓問題更加複雜。看個簡單例子就能理解:我們不喜歡病蟲害,所以發明殺蟲劑來「解決」問題,但「解決」問題的同時,卻讓這些病蟲的抗藥性進一步提高,短期解決了問題,但長期問題卻更大。顯然,我們需要的應該是一些歷久不衰,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
思考人類未來的開端
一九六八年各國精英成立了「羅馬俱樂部」(The Club of Rome),決定探討人類目前與未來的困境。結果他們發現問題複雜交錯,一環扣著一環,根本難以思考。後來,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的佛睿斯特教授(Jay Forrester)以系統動力學電腦模擬方式建立「世界模式」(World Model),才讓他們對這個複雜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理解,「羅馬俱樂部」以此模式為基礎,在一九七二年發表《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書,轟動各界,該書指出人類再持續這樣發展下去,對地球是很大的災難。
佛睿斯特看世界的角度如何?為什麼他可以預見未來?佛睿斯特的學生運用了他的方法,在二十多年前即預知美國經濟會在九十年代跌入谷底。他們並不比經濟學家懂經濟啊!他們的智慧是什麼?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月讓我們來重新溫習一門重要的學問:心智心理學(Psychology of MindPOM),心智心理學在學習型組織的落實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在人際的互動中,即使你有再多種技巧、訓練,都抵不上一件嚴重的事情:情緒的失控。一旦情緒上來了,什麼左手欄、推論階梯、五項修練都會被拋諸腦後。由於瞭解情緒是人類不可避免的一項難題,我們也必須要透過心智心理學找尋處理更好的情緒處理方式。

心智心理學的來源源自於班克斯(Sydney Banks),他是非常有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和詩人、小說家,在台灣卻鮮少能找到他的作品,他從1973年開始任教,強調所謂的「三個原則」是人類所有問題的解答,後來與兩位心理學家Roger MillsGeorge PranskyBanks一同創立了POM這門學派。有許多有名的心理學家或顧問都根據他的理論,發展出許多的應用工具,來幫助不同領域的人。例如,婚姻出現問題、讓酒鬼、黑幫老大或社會邊緣人重新找回新生。這些理論其實大家都不陌生,像是台灣有一套暢銷書「別為小事抓狂」也是根據這個理論發展出來的。除了心理諮商領域外,有一位學習型組織的專家Keifer把這套理論帶到了團隊學習和創造力之中。透過他的方法,我們發現要達到團隊的創造力變的可能了,而不再只是困難重重的幻想。而且這一套方法更加珍貴的地方在於,你可以從你自身開始改變、創造,最後影響他人,不需要團隊中的每個人都上過課才有作用。

回到心智心理學的介紹,Banks發現現在的心理學,既不談心,也不談論靈,所以他們只能用實證的科學方法去研究行為,試圖反推心理的狀態。在Banks的論點中那是錯誤的,因為那是問題的下游。比如一條河,要是污染出在上游,我們即使在下游拼命防治,污染的行為還是會不斷發生,所以只要瞭解這條河運作的方法,你就能夠把你生命中所有不好的行為都徹底改變,例如看你的另一半不順眼、生活壓力、負面的情緒、甚至是缺乏創造力,都可以得到改善。當然這並不是說任何心理治療都沒有用,只是當病情抑制之後,還需要解決本問題。

那麼到底這條心靈的河流是什麼樣子的呢?根據Banks的說法,你必須先瞭解三個原則:MindConsciousnessThought,我們目前沒有比較妥切的翻譯,大概可以翻譯成心、意、念。心指的是智慧,形成一切的能量,意指的是讓你察覺的能力。念,則是像船的舵一樣,他要你東你就東,要你西你就西。用中國的話來講就好懂了,就是觀念,或是放慢生活步調這本書裡講的思想,這是同一個字,只是翻譯的問題。

Sydney最強調的,就是念頭(thought),他甚至稱呼念頭為失去的連結(missing link),是人們一直在追求尋找的謎。人只要瞭解自己的世界是由自己的念頭構成的,就有辦法去改變你的世界。

 

我們這裡引用別為小事抓狂中的一個練習當作例子,請你把他當作座右銘練習看看:當你為了某些事情過不去的時候,試著想下面的句子:「一年後你還會在乎這件事情嗎?」你只要把目前所面對的情況,假想成不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而是一年以後的事情。然後再問自己:「這個情況真的有我所想的那麼嚴重嗎?」目前可能如此,可是將時間拉遠來看時,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he Highest Goal

這門課源自於在史丹佛大學教授「企業創造力」長達25年的知名教授麥可.雷伊(Michael Ray)。他被譽為「整個矽谷中最有創意的人」,擔任過許多顧問的角色,也培育出無數改變自己生命,打破常理而成功的菁英人士,例如:

Denise Brosseau靠26個女性成立基金會募到1億8千5百萬美金Jeff Skoll靠eBay成為全美四十歲以下最有錢的前五名《A到A+》的作者Jim Collins再度成為全美暢銷書作家他後來發現,在他班上的學生常常數年過後回來告訴他,這門課改變了他的一生,讓他的學費獲得千百倍的回收。甚至原本要離職的員工,居然留下來讓公司變的更理想。後來他就再也不做顧問的工作,而專心授課,因為他發現,只有人願意改變自己的時候,他的知識才能真正的幫助人改變,而顧問只是一種轉嫁負擔而已。

作者強調,當人找到自己的Highest Goal時,就能有勇氣面對生命中的任何困境。因此,我們引用了他整理25教書心得中最精華的部分,幫助所有團隊學習的成員未來能夠有力量面對團隊中的衝突與困境。而這個基礎不但可以幫助我們在團隊裡表現更好,甚至於我們的家庭、人生都會整個改觀。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