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慎思群創力顧問公司經理 戴士杰

Get the SCREW out!

不管是企業還是組織,只要是牽涉到一群人,改變它們的難度遠比個人變革要難上許多(當然,我們提過個人變革是很重要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接觸過許多的客戶,他們都抱怨坊間個人變革的課程效果不好,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個人學習的方法不能類推到組織內,組織內還有許多有形無形的阻力在交互影響著,它們通常都像螺絲一樣緊緊的鎖住組織,拒絕它們改變並且維持現況,我稱之為「SCREW Model」(螺絲釘模型),而這是一種將焦點放在阻力思考的模型。而screw一字除了螺絲的意思外,也有一個用法亦即「搞砸了」(Screw it up),換句話說,這幾個螺絲釘沒先卸下就匆忙產生變革,必定會「搞砸」,越推越不動

改變,需要察覺

要能因應改變,必須要先能「察覺」哪些力量阻止我們改變,這樣的能力是組織內推動變革者所必備的,我稱之為「阻力思考法」(Resistance Thinking),也是面臨變局,想要有所突破的人都必須具備的思考邏輯方法,而這個方法更適合要領導或促成組織改變的人學習,因為組織變革遠比個人變革要來的困難,而個人變革的部分我們已經在如何從相信、真心想要、到具體實踐一文中討論過,這裡就不贅述

「變」這個現象,無時無刻的在影響著我們,敏感的人,在十幾年前就發現企業的遊戲規則正在改變,舊的秩序正在崩壞,而新的秩序逐漸浮出檯面,舉例來說,企業對於人才的定義已經改變了,在過去,透過經驗的累積達成任務的「執行力」已經不是最佳的標準,因為企業遊戲規則不斷的改變,所謂的解決問題、突破困境不僅僅只靠熱情、決心與毅力,更重要的是在沒有任何參照的情況下,找到問題的成因,化解目前的困境,得到想要的結果,比什麼都重要,而過去的經驗與成功在新的局勢中,可能反而是累贅與框架。換句話說,copy cat在過去可能是企業成功的主因,但這個年代,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比什麼都要重要。

外在環境在變,組織的運作與經營似乎也非得跟著改變不可。

組織變革有很多種形式,有深淺大小之分:小至教育訓練、大致制度變更、人事異動,甚至經營模式與策略的改變;淺至行為或流程的改變,深至信念與價值觀的改變,以上種種變化,都屬於組織變革的一部份。

 

在組織內推動變革並非簡單的事情,但隨著局勢的改變,有遠見的領導人都會意識到自己的組織需要做一些調整,但組織的改變遠比個人變革複雜,過去的變革理論形容的簡單,用「解凍」一詞就帶過去。事實上解凍、改變的程序非常複雜,就像是進行大手術一樣,除了尋求顧問協助外(主刀醫師),負責變革事項的人員(有時是人資部門,或行政單位的高階主管)自己也必須像是一台精準的偵測儀器,隨時監控組織在進行重大手術中的心跳血壓與一切生理狀況,因為外部顧問雖然具備知識和技術,知道不同情況的處置方法,但有時內部的資訊(對人員的瞭解、組織內的人際關係、公司的背景脈絡...)還是只有內部的人員最為清楚。

必須鬆開的螺絲釘

不知道您有沒有拆過大型家具的經驗(我想應該很少人會自己拆),例如懸在牆壁上的大櫃子、或是客廳的電視櫃或是特別訂製的衣櫃等等:通常這些家具都有一些顯而易見的螺絲,要將這些家具從現有的位置移動到新的地方,就必須先鬆開螺絲。

變革也是如此,一旦改變會產生許多阻力,如果不先辨認阻力為何,一旦施力下去,家具本身輕則破損,嚴重的話難免粉身碎骨。在組織中變革如果「硬來」,輕則反對者走人,重則組織重創內傷,關係破裂,需要長期才能恢復。

常見的螺絲釘SCREW Model

組織內最常見的螺絲釘(screw)有幾種,在進行任何變革前都應該先予以確認,我們為了方便記憶,將它分為 S(軟性議題)、C(能力)、R(制度)、E(老闆)、W(意願)五大類:

阻力一:軟螺絲 Soft issues

「軟螺絲」大多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舉凡公司內的文化、公司次文化、策略等等都是軟螺絲,軟螺絲雖然不具體,但更難捉摸,它不屬於一人一時一地一物,可能是集體的信念,難以打破。常見「轉不過來」的例子像是:

1.製造業/科技業/醫療...等技術為本的產業轉變成服務業:這兩種產業根本的差異在於對人的看法,從忽略人性對經營的影響,轉移到重視人性的影響。技術本位的人會認為透過技術、模式和制度可以取得絕對的優勢,但服務業的人知道,決戰往往在服務的前場與當下。

2.
業務導向的企業開始擴張版圖:幾乎所有的小企業一開始都是靠業務部門的努力而成長起來的,但隨著版圖逐漸擴大,營運焦點與成長瓶頸就會慢慢轉移到行政與營運管理上,此時的變革也會引發一連串文化上的衝擊,例如行政人員因為成長失控而試圖進行強控制,而業務人員則因為遭到控制而成長緩慢,導致對行政營運上的反感與不信任。

3.
家族企業的逐漸擴張:當經營者意識到授權是版圖擴張的一個重要過程後,原有的權利享受者當然會產生若干的反彈與阻撓,有時清官難斷家務
事,外來的顧問往往在政治議題下成為犧牲品,但組織也可能因此重新回到相安無事的階段。

4.
分工型的互動型態轉變成團隊共事:為什麼大家都明白隊互動如果改善了,決策品質也會提高,但為什麼無論上了多少課,大家還是沒辦法在企業內形成一個團隊?這是因為原有的工作流程在設計上,可能就是以部門別劃分、或是細部分工來進行。如果原有的工作流程設計、獎懲機制都還是鼓勵分工、個人負責的話,導入再多團隊方面的訓練也都是徒勞無功的。 

阻力二能力  Capability

還有一種阻力很容易被誤解,當變革的對象能力不足時,也會對變革反感。如果有人問題,想不想成為億萬富翁,我想很少人會覺得抗拒,但又有人告訴你,只要你願意配合某種程序或指令(或是繳學費來上某某人的課),你就可以變成億萬富翁,你願不願意去做?通常這樣的論述換來的是嗤之以鼻。為何如此?許多心理學領域態度和行為落差的研究都告訴我們,除了態度、意願、社會規範之外,認為「能不能辦到」的念頭,也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因此,即使大家認同組織變革是必要的,當需要改變的人能力不足時,也會產生抗拒。例如,現在景氣差,有些企業的內勤人員有時也必須兼作業務,照理說,業務人員的獎金方式應該是很誘人,也對收入不無小補,但為何總會有人抗拒?有時這樣的警訊是因為能力不足,做不到所導致的。能力不足的問題其實算是最好解決的,因為可以仰賴教育訓練來填補缺口,但必須先排除上述的意願因素進行才不會徒勞無功。要注意的是,一旦忽略了上面幾種可能性的排除直接推動教育訓練或制度的改變,那麼下場必定是怨聲載道。

阻力三現有制度 Rules

制度是造成變革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制度不僅僅包含獎懲或考績等問題,像是每天工作的內容與工作時間、資源的安排都算在制度這一塊。我們常講早起的例子:為什麼早起去公園運動的反而很少體力好的壯年人,而年紀大或退休這些體力差的人卻最願意去運動?是因為他們比較有恆心毅力嗎?其實不是,而是由於上班族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回到家往往已經八九點,入睡有時也超過十一、二點,在睡眠長期不足的惡性循環下,當然早起運動就難上許多。相較於軟螺絲,最清晰可見的硬螺絲就是制度了。雖然清晰可見,但不代表這顆螺絲就容易拔除或鬆開,因為可能牽一髮動全身,或是修改這些制度的權利並不在發動變革者的身上,一旦如此,變革就更加讓人卻步了。最常見的狀況就是時間不夠,如果現有工作都做不完的情況下還繼續推動變革,而沒有進行減法變革-除去非攸關的工作,那麼不管變革多麼迫切或重要,需要被改變的人永遠也不會買單。

阻力四:老闆 Executive  

老闆不一定是董事長或總經理,反正裁決權力比你大的都該當心。你或許會想,變革的需求不就是他們提出來的?但這裡我們必須強調,老闆通常有策略上的遠見,或是產業內的資訊,但對自己企業內部的現況卻不一定太瞭解(也不需要事必躬親的瞭解),因為畢竟資訊有限而且經過隱惡揚善(除非公司規模較小,可以直接觀察),而資訊的正確性往往是影響判斷的關鍵。除了資訊之外,變革的目的與老闆想要看見的成果也必須經常去確認。有時上級並不會將所有的觀察與資訊與進行變革者溝通,相當重要的一點就是隨時與關鍵主管進行溝通,而溝通的項目包括幾個重點:

1.上級想要看見的變革成果:通常是越具體越好。
2.
上級對公司現況的認知:如果與變革者的認知有誤差,可以藉此機會澄清。
3.
上級變革的動機:沒有一個經營者會沒事想要打壞自己辛苦建立的成功模式,想要改變通常是看見了危機或是趨勢,瞭解這一點有助於變革者與接受變革者之間理性的溝通,以及點燃變革中的迫切感。

阻力五 個人意願 Will

組織內的人員有沒有意願產生改變?我想不用填問卷、做訪談就看得出來,沒有意願的變革,輕者消極配合,重者反彈抵抗。但沒有意願的人的原因很多,幾種主要障礙變革意願的情況包括:

1.價值溝通問題:有一些人邏輯、理性分析的能力很強,他們也很講求效率,在溝通變革時如果沒有將變革的價值說清楚,或者是變革和原有組織的價值觀相衝突,那麼很容易讓他們感覺到不一致,或是不瞭解花費心力在變革上會帶來什麼有價值的產出。

2.個人利益問題:改變發生後,個人或許必須放棄自己的一些利益,這些利益不完全是指金錢,也不見得與私人有關,多半是工作上的利益,例如原有容易且熟悉的工作模式、個人所掌握的重要資訊、個人的工作時間、個人地位的動搖等等。如果無法瞭解變革發生之後,自己有哪些需要配合改變的地方,或是這樣的改變能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一般人也多半會傾向抗拒,只是這些抗拒的理由似乎不夠正當,也難以啟齒,通常都會轉變成消極抵抗,與暗中妨礙,甚至透過與他人互動來散播對變革悲觀的言論,在私底下塑造改變無效的氣氛。

鬆了再上 Don't Screw it up!
 

每間企業螺絲所在的位置都不一樣,而每顆螺絲鎖的深度也大不相同,有些螺絲鎖的不深,即使沒卸開對變革的影響也不大。有些則是深不可測,一鬆就要「動搖國本」,那怎麼知道哪些該鬆哪些不該鬆?答案其實很簡單,回想一下你拆卸東西的經驗,像是電器用品之類的東西,你不會把所有的螺絲都卸下再去拆,通常我們是把看到的螺絲拆完之後,就開始動手看看是否能將零件分開,如果不行,再找找哪裡還有螺絲或是不是黏住了。換句話說,一旦化解阻力之後,你得要施點力推推看。鬆對螺絲了,組織對於介入變革的力道就會順應,但推過頭了,卡到新的螺絲了,組織內反彈的聲浪馬上會跑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