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錢企業」的辦公大樓裡邊有個美輪美奐、又大又氣派的高級會議室,有一天莫名其妙門就突然被一股很大的力量抵住,打不開了。
公司的高階主管因此沒辦法開會,非常著急,立刻在外邊召開緊急會議討論該如何因應。公司裡面的會計長最講求證據,他冒著生命危險從門縫裡邊偷看了一下,告訴其它主管他的發現說:「看來裡面長了幾棵樹,我們要找伐木專家來處理。」

伐木工一靠近門邊,就被一股很大的力量撞開,伐木工生氣的說,「哪有樹會撞人的,我看到又灰又大的東西,應該是鯨魚吧!」

     儘管半信半疑,他們還是請了鯨魚專家到現場,專家很有自信的說:「沒有魚不會順著水流出來的!」他建議朝裡面灌水魚就會游出來,結果魚不但沒游出來反而還把水噴了回去。鯨魚專家大怒:「這不是鯨魚!我看到一條長長的東西,應該是一條蟒蛇,所以不喜歡水也不會游出來。」

     結果公司又花了一筆錢請蟒蛇專家來診斷,蟒蛇專家丟了一些火球進去想把蛇燻出來,結果不但沒燻出東西來,反而把會議室弄得髒兮兮的。

     一位清潔工看不下去了,就拿著一些花生米在門口晃了晃,結果一隻大象走了出來。

會計長驚訝的問:「你怎麼知道這是一隻大象?」

清潔工笑著說:「我也不知道,但我聽到你們說又灰、又大、又會噴水,又會踩熄火球,這些都是理論。綜合你們的理論,聽起來像是一隻大象,但我沒辦法確定。
因此我只好犧牲我的花生米了,不然你的會議室會壞的更嚴重!」

各位讀者,請回想一下:你的公司,到底請了幾位從來不願意走進門去的專家來診斷?

這段小故事是知名顧問傑拉爾德.溫伯格Gerald M. Weinberg)所提出的譬喻,故事告訴我們專家特別受到經驗所影響,
而影響專家經驗的,是潛藏在他腦中的心智模式。而故事中最後以幽默的方式表達出,清潔工沒有專家知識的包袱,結合所有人的資訊,作出常理所能達到的判斷。而專家依據其專業背景,大多只能從他的角度看到他想看到的,並從他所看到的資訊來做出決策或判斷,而專家所看不到的角度,我們稱之為「盲點」。「盲點」的形式是經由專家的信念(就是他相信什麼或者不相信什麼),影響到他對真實世界資訊的抽取,進而他從選擇的資訊中做出詮釋,再由詮釋做出結論,最後的結論再去強化他的信念。

例如: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練
II實踐篇》提到,教育工作者普遍潛藏一個假設是「為人父母的往往不知道他們的子女需要什麼」,
因此,他們會用心於學校的教育改革,而把家長排拒在外,醫界人士會把醫院當成是醫療疾病的科學寶庫,
而放棄扮演社區或家庭預防保健的服務機會。

專家要解決難以學習的困擾,可以參考《第五項修練》中的第二項修練-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產生與強化常建立於專業、知識、
成功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信仰、信念…等等,因此,最後會使專家在面對新事物的學習產生阻礙。

心智模式的觀念被聖吉用於實踐學習型組織的第二項能力,這項能力的培養並不是讓專家去辯證事物的對或錯,而是瞭解自己形成的信念也是一種簡化了的假設,如果不願承認這類思考過程的缺陷,就無法對真實世界的變化產生新的看法,進而造成了學習的障礙

心智模式的改善十分困難,困難的原因之一,是人們會把自己的看法當作唯一的事實,甚至不允許任何人來檢驗它,困難的另一原因,
是盲點讓人看不到自己。改善的方法之一是承認自己看法並非唯一,或以好奇與開放的心態來面對事物,改善的方法之二則需透過學習夥伴透過反思與探詢來看見彼此的盲點。


「當你看見了這項修練後,也別忘了叫醒仍躲在洞穴不願出來的專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