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習型組織議題再現HBR(哈佛商業評論)!如果你認為LO已經不是新觀念的話,最好花點時間瞭解它的內涵。

 

今年三月的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默默出現了一篇「成為一間會學習的公司」的文章,但其實仔細閱讀你會發現,這其實討論的明明就是「衡量企業是否是學習型組織」的重大研究成果。過去看不見也摸不著的學習型組織,現在卻可以具體的評量,是所有學習型組織的實踐者都要放鞭炮慶祝的振奮消息,只能說天下文化對自己的招牌暢銷書並不是很瞭解。隨著景氣越來越壞,企業經營越來越考驗體質好壞,過去大玩金融和投資遊戲的泡沫致富法又受到挑戰,有遠見的企業與經理人都紛紛開始思考如何趁此業績成長緩慢的時機,好好備齊人才實力,迎接下一波的景氣循環。

 

企業如何變得「粗勇」(robust),能夠在逆境中經營順利,一直是學習型組織關心的焦點,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景氣越差,學習型組織受到的關注也就越多。今年HBR三月份由David Garvin Amy Edmondson Francesca Gino合寫的一篇好文中,就再次將學習型組織做一個簡單的說明,並且提出該如何檢驗自己公司是否已經成為學習型組織的方式,以下,我們就針對這篇文章做一個深入淺出的說明。

 

「學習型組織」被誤解非常久了。在台灣,由於書本的暢銷和政府的推廣,一時冒出了許多輔導機構與顧問,但由於沒有深入瞭解所有輔導手法背後的理論,也導致企業的領導人和管理者誤解了學習型組織到底在做什麼、怎麼做。

 

先不要往下看,先找一張白紙寫下你對學習型組織的理解。然後比對看看你對學習型組織瞭解的到底有多少。

 

 

 

 

 

 

 

 

 

以上是一般人,甚至說對學習型組織有些瞭解的人會說出的答案。可惜的是,一般人對學習型組織僅止於「有在學習的組織」,就是有願景、正確的激勵員工還有提供一大堆的訓練的企業。

 

「這個我們辦到了,所以應該算是學習型組織。」可惜的是,這樣的認知不只是對「學習型組織」不了解而已,對一個面臨激烈變化和挑戰的企業來說,這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先回到為什麼要提出學習型組織的概念:組織一旦面對科技、環境、顧客需求變遷的問題就需要學習和改變,但還不止如此。因為個人學習事實上不等於組織學習,我們常聽人抱怨說「公司都搞不清狀況」,這就是因為我們個人學習了,而企業組織卻因為重重的條件和結構設計導致企業沒辦法反思和學習。因此,聖吉這才提出企業必須轉變成「學習型組織」,才能讓組織學習在企業中發生。

 

這並非是新概念,在九零年代聖吉就讓這樣的想法為之風行。當時有無數的刊物、工作坊、網站,似乎大家都在探索這樣的議題。

 

聖吉談論的學習型組織鼓吹企業中的員工需要對創造、學習和知識的傳佈等等的技能非常精熟,企業中的人們必須建立討論的容器(按:意指可以討論不能討論的事情,能夠承受衝突的環境),鼓勵凡事進行公開的討論,成員要擁有整體而且具備動態系統觀的思考能力,這樣的組織才有能力處理無法預測而且比他們的競爭者行動更加快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