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人格動態訓練一直是延續我們成效的關鍵因素。其實,一旦人們瞭解不同背景人士的作為,就能把自己的學習型態,跟小組或企業中的其它人格特質加以整合。人性動態比其它「學習風格」研討會和方法更加有效,因為它提供個人這項方針,讓大家把自我能力都聚集在一起,讓團隊變得更有效益。人格動態方法區別出支配不同人們聆聽、思考和學習的五種組合型態。人格動態學是相當有用的領導價值探討工具,因為告訴我們,不同的人在提及價值觀時,如何被不同的談話、思考和溝通方式所吸引。”彼得‧聖吉 第五項修練-變革之舞p.421 


    談論人格的學問非常多,但為什麼人格動態學特別受到聖吉的青睞?這是因為他有系統觀,一樣是從人類思考的結構去探討,而不是單純的觀察行為,人格動態學之所以被稱為「動態」是因為還必須考慮每個人的背景、當時互動的情境、情緒等種種「動態因素」才能深入瞭解自己與對方。我們通常不建議直接像算命一樣替別人判斷他的人格類型、或是做問卷,而是在團體的情況下與曾經接受過訓練的同仁討論,這樣可以避免貼標籤的問題,也會較為客觀。另外這門學問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對人們的態度,它相信對團隊運作來說,包容與欣賞才是最重要的態度。當您與人互動出現矛盾時,別忘了想起人格動態學所教的,耐心的詢問說出自己的想法,相信您與他人的互動品質一定會有所改善。

 
   一般判斷人格,是將一個人動態的行為靜止下來,取一小段來講,所以一定不會完整,就好像一首歌光聽一個章節是不完整的。但一個人會產生行為,是你的天生性格和思考方式加上當時的環境因素和你收集到的資訊-,最後產生決策和行為,它是一個完整的動態過程。所以人格特徵的描述都是「一般而言」, 不能逐項比對:我有百分之多少類似,就是哪一型的了,這樣會有問題。就像是我們都聽過S曲線,可是為什麼不是每間公司的成長型態都是那樣子的呢?其實S曲線是由一個成長環和一個時間滯延的調節環構成的,當成長到一定時間後,調節環起作用,硬逼著成長緩慢。但是每一間公司不一定都是這樣,有些成長環超強,有些調節環超強,都不一定的。


    人格動態學精彩的地方在於,他是判斷每個人主導的思考結構是什麼:例如說你被情緒的思考模式主導,但是你又有價值觀和目的這種思考模式輔助你,所以你可能會表現出其它類型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所以你去單純的比對我們行為有多少項符合,就說他是哪一型的是沒有意義的。由於不被行為所欺騙,人格動態學甚至可以判斷出一個人為什麼要偽裝成其它的人格特質。



    人格動態學最主要提到三種原則,我們每個人天生就有擅長的思考原則,只是我們習之而不察焉。

    第一種叫做心智原則,就是大腦主導的。
他們注重:概念、結構、意見,處理事情習慣用:線性的、邏輯的、依照時間順序的。專長在於:思考、展望、企劃、集中、指導、創造結構、關照全體、評估價值、制定規範、維持目標、概念化、分析。這類功能通常是任何有意義的努力的第一步,這類型的人通常是不偏不倚的、有遠見的、願景清楚的、價值觀清晰的、有紀律的專注長期議題上。這類人比較少從事想不清楚、不相關、不聚焦、無視於紀律和守則的行為或是忍受狹窄、混淆的價值觀。



    第二種叫做情感原則,就是「心」主導的:
注重:關係、組織,處理事情的方法是側面思考(重視與感覺相關的)。專長在於:感覺、重視、組織、連結、溝通、和諧、相關、處理、人格化、想像


這類型的功能在於了解關係以及聯繫,提供溝通以及知道如何組織。這類人充滿了想像力,將內在生命與事物產生新的連結。這同時也包含了溝通以及情感的原理。如果這類型的人也同時擁有mental principle,那麼就能夠察覺別人的情緒但不會被情緒所主導,並且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善於溝通,有同理心,並且與別人形成正面的關係。這類的人也是自我覺察者,彈性的、創造性的,並且能夠在享受生命的多元以及維持專注間找尋平衡點。


但也有些這類型的人比較不成熟,比較少察覺自己的感覺或是缺乏表達的能力,有時候會被情緒主導,產生不適當的情緒反應。他們也可能顯露出很批判的態度,人際關係差、缺乏組織能力,並且容易不集中。

    第三種叫做實務原則,就是「感官」主導的:
注重:行動、操作。處理事情的過程是有系統或有意識收集、連結並且看到相關資料的關聯性。專長在於:實行、統整、製作、確保可行性、合作、具體化、系統化、使其可以操作。


這類原理是關於身體和行動的,是人類務實的一面。這類型的人有強烈的團隊以及合作傾向,他們既可靠又多產,能夠勝任任何任務或是表現良好。他們在任何專案中都能確保想法轉換成有效的行動,或是創造能夠達成原本目標的系統。他們也能了解他們的直覺以及感官世界,但是不會被這些所主導,因為他們能夠感知事物的系統,並且能察覺任何事情都是系統中的一部份,並且感到它們必須為系統負責。


要是這類原理沒有發展好的人,會比較靠不住,工作表現很差,缺乏參與以及專注在細節的能力,也很難將想法實現。他們也很容易被感官操縱,沒辦法察覺他們天生的直覺,也缺乏對系統整體,或是人類與自然關聯的感受,他們實現事情的方法也不夠有系統。


    如果用建築來譬喻,心智原則就是設計藍圖,情感原則就是組織與協調整個過程,實務原則就是建造。


    三種原則基本上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程度和組合的方法不一樣,所以才構成這麼多種人的性格,為了分類方便,我們才把某兩種特別強的分成一類。


   不均衡的狀態是很普遍的,我們都會特別傾向其中一兩種特性,但是人如果要身心健康的話,必須朝向均衡的狀態走。例如情感能力很強但是缺乏心智能力的人,就會很容易情緒被環境牽引或是被別人的痛苦和需要困擾,可能造成心理疾病。這三種原理不只可以運用在個人身上,我們也可以問「我們的組織缺乏了哪一種特性?」

 
    我們上課會請大家思考自己主導的原則是什麼,也就是指我們最常處理資訊的方式,心智型為主的人是用理性和邏輯推演的,情感型的人則是用比較出乎意料的方法來想(創意,斷裂式的思考),實務型為主的人則是很容易關注到整體,但是這三種方式是沒有孰好孰壞的,都一樣有價值。次要的特性,這表示我們喜歡處理資訊的類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