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組織」一詞經常被斷章取義,與教育訓練、終身學習等觀念混為一談,殊不知學習型組織原名「悔悟型(Metanoic)組織」,雖借用學習二字,但內涵完全不同。


它是師承JayForresterC.ArgyrisE.ScheinD.Bohm等大師超前的管理思維所歸結出來的,亦不是聖吉一人或一家之言。因此學習型組織的落實方法可不可行,就要看它的理論、方法工具有沒有談到心智模式、有沒有談到系統觀、有沒有談到動態觀點,如果沒有,恐怕只是掛羊頭賣狗肉,並未掌握真正精髓。


所以,學習型組織最大的特色在於成員具備「反思」的能力,之後改善「互動」行為。因此要落實學習型組織,必定先要從改善「互動」著手。互動並非指溝通技巧,坊間許多溝通技巧的課程著重如何「控制」對方,殊不知人是策略的動物,你有「控制」的技巧,自然也有「反制」的方式,如此控來控去就進入惡性競爭的系統。因此互動並不是單指溝通,還包括人與人、事、物、群體之間的關係。 


稍有涉略學習型的讀者一定知道所謂「心智模式」的概念,知道有誤解成見都是我們太快上「推論階梯」,妄下斷言的結果。但只要開始實踐就會發現「下推論階梯」並非易事,久而久之總覺得並不實在。例如某人總是遲到,一開始接受學習型組織的觀點,也許會自我催眠:「他不是故意的!」但次數一多,就開始覺得自欺欺人,因為你心中的確有一個難以改變而且察覺不到的深層衡量標準,那就是人格動態。人格動態來自天生,我們常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這是概念,卻不實用,因為說不出來到底誰的尺長什麼樣子。一旦能夠深刻的了解尺的長相,就能夠利用能夠利用差異,創造多元輝映,更有甚之,能夠藉此預測不同類型的人的互動動態,事先避免衝突與困境。


因為人永遠看不見自己盲點,而這些看不到的地方永遠障礙自己打破心智模式。其中一個難以察覺的部分就是人天生的思考原則,亦即人格動態(詳見拙作,淺談人格動態學)。人格動態是人際互動品質不佳的一個隱形但卻關鍵的要素,這造成「無事生非」的情況:明明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可是卻摩擦不斷、齟齬頻生。回想一下,你曾不曾有過「看了某人就討厭」,即使你根本就不熟悉這個人的情況?這就是彼此間的人格動態衝突,卻無法自知。接受人格動態概念可以幫助人們瞭解並接受彼此的差異,更讓人們在互動時多了一些「同理心」的依據,
讓設身處地不再是口號,也不是自我催眠。 


人格動態的學習除了上課之外,即使是未受過的訓練的個人也能夠作一定程度的觀察,只是我們很少留心這些差異,以下提供一些有用的問句,供有興趣的讀者作個有趣的觀察練習:


1.
特性

甲、你的工作伙伴和你的個性有什麼不同?

乙、這對你有壓力嗎?

丙、你覺得哪些個性會對你造成壓力?


2.
溝通

甲、他們怎麼接收資訊(例如想聽重點、想聽細節、需要寫下來、喜歡口頭溝通…)

乙、他們講話的節奏如何?段落如何?

丙、他們聽和說的比例如何?


3.
獲得資訊

下面哪一個描述比較像你的伙伴?

甲、精準、一致、清楚、目的性強、邏輯的

乙、關心個人,重視感覺

丙、創新,或是不斷的推著大家向前走

丁、會談到過去發生的事情、全貌、細節、實在而且很有方法的講述 


4.
壓力

甲、他在什麼情況下會有壓力

乙、他如何處理壓力

丙、這會如何影響你


5.
正面的優點

甲、他有什麼正面的優點

乙、這些人主要的長處在哪裡?

丙、你可以從他身上學到什麼 


寫下您的觀察,您應該可以更加容易的感受到自己和別人差異。如果您認為需要有人協助您分析紀錄的結果,亦可寫信到
daipaul@sense-siq.com與我交流。

慎思群創力 業務經理 戴士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nse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